「孩子越教越坐不住?原來是身體在偷偷求救!」-瞭解兒童感覺統合訓練
- Josie Chan
- 2020年11月30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7月2日
很多父母聽過「兒童職能治療」,卻不太清楚這四個字到底代表什麼意思。
常常有家長跑來問我:「老師,我家小孩是不是需要職能治療?」
我們總會笑著反問:「你覺得,奧運賽跑選手會不會去運動場練跑?」
答案當然是肯定的,不練習,怎麼能更上一層樓?

認識「感覺統合失調」,孩子的身心發展也一樣
很多能力並不是天生就有,而是需要透過「練習」慢慢建立起來,這當中「感覺統合」的發展更是影響深遠。
在現代都市生活裡,科技的進步雖然帶來便利,卻也悄悄剝奪了孩子許多練習的機會。
平板電腦取代了畫畫、閱讀;電動牙刷取代了手動刷牙;自動綁鞋帶的鞋子,讓孩子少了手部協調的小挑戰。
長期下來,孩子的手部功能、精細動作、感覺統合能力,通通跟不上自然發展的節奏。
常見的感覺統合失調症狀包括:
很容易跌倒、動作不協調經常碰倒桌上物品上課容易分心
注意力短暫坐不住、動個不停
活動過少排斥觸摸,怕髒
排斥某些感覺刺激容易感到挫折
情緒控制不佳精細動作困難,影響寫字、剪貼等基本能力
當這些狀況累積,孩子在學習、生活、人際互動上就容易產生阻礙。
職能治療與感覺統合活動,能夠幫助孩子「補足」原本缺乏的練習,強化整體能力。

孩子的學習力,來自「動」的累積
許多家長以為職能治療是「生病了才需要」,其實正好相反。
孩子的能力發展,是需要「累積性」練習的。
記得我們小時候常玩的鬼抓人、紅綠燈、牆壁鬼嗎?
這些看似簡單的遊戲,正是在無形中訓練注意力、協調性與社交互動。
醫學研究更指出,運動時腦部會釋放出神經滋養因子(BDNF),有助於神經元連結,提升學習力與專注力。
常常運動的孩子,大腦反應速度更快,學習效果更好。
甚至只要每天做5至10分鐘的基本運動(如伸展操、跑跳、平衡動作),就能有效提升學習動機與效率。
感覺統合,是孩子學習力的根本
「動得不夠,靜不下來」這句話非常貼切。
很多孩子注意力不足、情緒波動大、學習吃力,其實並不是因為不聰明,而是因為身體還沒有準備好靜心學習。
身體動作的協調與穩定,是大腦學習的基礎,當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被打開,才能更穩定地面對各種學習挑戰。

身為家長,我應該怎麼做才好呢?
首先,暫時收起3C產品,每天留點時間,陪孩子一起「動起來」。
從簡單的爬樓梯、跳格子,到騎滑步車、爬爬跑跑,都是很好的感覺統合練習。
透過持續而有趣的運動,讓孩子身體更靈活、腦袋更清醒,學習力也會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。
如果您發現孩子在動作協調、情緒管理、學習專注力上有些小困擾,不妨從適合的兒童運動課程開始,打開身體與大腦的潛能,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改變。
運動不是為了競賽,而是為了幫助孩子「更能做自己」。
這份能力,就是未來面對世界最好的底氣。
幫孩子報名幼兒體操體驗,提升感覺統合能力
延伸閱讀:
Comments